經濟學這樣讀才懂
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」,這句話必須要感謝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美國經濟學家密爾頓‧傅利曼,也就是貨幣主義學派的領袖,是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,說了這句話,使它發揚光大,傳遍全世界,成為人們的口頭禪。
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」這句話裡蘊含著深刻的經濟學道理。
人們做事,是因為有好處,也就是能獲得收益。沒有好處的事情,人們不會去幹,至少不會持續地幹下去,同時做事情也要考慮成本,只有收益大於成本的事情,才值得去做。
收益是什麼,大家很清楚,就是毛收入,可是成本是什麼,就不是很明瞭了,一般人頭腦裡的成本概念未必是很科學的。
經濟學家把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叫做「機會成本」
而一般人的成本,叫「會計成本」
機會成本的概念,不但對於企業經營十分重要,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啟發價值。生活中也常碰到需要抉擇的時刻,人此時經常處於兩難的尷尬之中。
比如戀愛中的男女,經常需要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喜歡的人中選擇一個,而選擇就意味著放棄,心裡可能都放不下,但是不能不做出選擇。而選擇的依據,只能是比較機會成本,看你更離不開誰,更捨不得哪一個。哪一個機會成本小些,付出的代價才是最小的。愛情也需要理智處理。你應該選擇機會成本較小的,即有「利潤」的那一個。
《孟子,告子上》中說:《魚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捨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》
孟子所用的方法,就是考慮機會成本,按照他的偏好,熊掌的價值更大,效用更高,所以放棄魚而取熊掌,能讓他獲的更多的滿足。
按照孟子的價值觀,生命的最高價值在於道義,在生命和道義發生衝突的時候,為此放棄生命也是價值的(當然大部分的人不這麼認為,這就是理想、信念教育的作用)。
所以,根本的問題是,你要想清楚,什麼東西的價值更大。魚和熊掌的故事中,也包含著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」,以及機會成本和經濟利潤的道理。
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的道理提示我們:不能只看做某事你獲得了什麼,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看,為了做這件事,你失去了什麼,失去了多少。
只有得大於失,這件事才值得做;如果所失大於所得,不管這件事有多大好處,都不值得做。
所以,機會成本才是人生真正的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