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錄自孫康宜


 



 


傳統詩體簡表


 


壹、         


出現於西元前約一五O


特色:叶韻,有頓挫,有對仗。序為散文體。長短由數句至數百句不等。內容可為描寫性或抒情性的。常以託喻解讀。


常見的次體:
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古賦──六朝(公元222~589)以前的賦稱之。
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駢賦──出現於六朝。句長一致,有駢偶。
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律賦──出現於唐代(公元618~907)。尾韻及平仄都有規律可循。


 


貳、         
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樂府


出現於公元前約一二O年。


特色:基本上為「歌」體,多以「民謠」的形式出現,祭典上的神曲用之,亦有經文人倣作而成者。語言多為對話體,有套語,有誇張,有不同的重疊。尾韻不拘,句長不一。
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古詩


五言體古詩出現於公元約二OO年,七言體古詩則出現於公元七OO年左右。


特色:句數與平仄不拘,但大部分的句長一致。有平仄自成一格的聯句。尾韻通常押於聯句第二句尾。尾韻可為定式,亦可轉韻。


常見的次體:


1、  五言詩


2、  七言詩


3、  歌行體


此體本為樂府,後世視同古詩。大多為七言體,詩句時而長短不一。本質上抒情與敘事兼而有之。
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近體詩


出現於公園約六OO年。


特色:平仄及尾韻皆有定格,每一聯句平仄互轉,某些聯句有對仗的情形。


常見的次體:


1、  律詩──句數為八行,中間二聯之對仗極其嚴整。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為尾韻所在(有時亦出現在第一句),通常叶平韻。公認為最完美的詩體。


2、  絕句──句數為四行,對仗從寬。尾韻時叶仄韻。


 


參、         


出現於公元約七O五年。


大盛於公元約八五O~一二七九年。


約於公元一六三O年重振。


特色:原為歌體,有特製詞牌。一般而言,句長不拘,多為雙片或雙片以上的結構。尾韻可叶平韻或仄韻。


次體:


1、  小令──通常在六十二個字以內。


2、  慢詞──自述大約由七O至二四O字不等。片式不一。


 


肆、          散曲


出現於公元約一二五O年。


特色:句長不一,常以「套數」的形式出現在戲曲中。常見「襯字」之使用,不避俚俗之語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寶箴的部落格 的頭像
    寶箴的部落格

    寶箴的部落格

    寶箴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